天蝎在流泪吧
关注: 504 贴子: 68,077

  • 目录:
  • 个人贴吧
  • 0
    普洱茶是中国黑茶的代表,产于云南省普洱市。其陈香浓郁、口感醇厚、色泽深红,具有很好的保健功能,被誉为“可以喝的古董”。代表品种:安攸攸生态普洱茶系列。
  • 3
    +-+-+-奥修(Osho, 1931-1990)是现代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大师之一。他与释迦摩尼、甘地和尼赫鲁等一起被列为塑造印度命运的十大杰出人物。他的书籍(
    撩阴嘴 5-5
  • 197
    《四十二章经》 ·经序· 【原文】 昔汉孝明皇帝,夜梦见神人,身体有金色,项有日光,飞在殿前,意中欣然,甚悦之。明日问群臣,此为何神也。有通人傅毅曰:“臣闻天竺,有得道者,号曰佛。轻举能飞,殆将其神也。”于是上悟。即遣使者张骞、羽林中郎将秦景、博士弟子王遵等十二人。至大月支国,写取佛经四十二章。在第十四石涵中,登起立塔寺。于是道法流布,处处修立佛寺,远人伏化愿为臣妾者不可称数。国内清宁,含识之类,蒙恩
  • 7
    七佛传法偈(一) 据《祖堂集》所记载,过去出现在我们这个世界的,离我们最近的七尊佛陀和他们的传法
  • 36
    《序一、二》 ·凡是一个伦理学派或一个伦理思想家,都有他的一种心理学为其基础;或说他的伦理学,
    安远 12-14
  • 51
    ——《噶千语录》是上师噶千仁波切在美国的噶千佛学院,从 2011 年 3 月份开始发布的上师法语,由上师的
  • 78
    贴存四个译本: 《佛子行》译本1 1. 获得暇满大舟时,自他为渡轮回海,昼夜恒时不懒散,闻思修是佛子行。 2. 亲方贪心如水荡,怨方嗔心似火燃,取捨皆忘痴黑暗,抛弃故乡佛子行。 3. 捨恶境故渐减惑,无懒散故善自增,心澄于法起正见,依静处为佛子行。 4. 长伴亲友各自散,勤聚财物遗为迹,识客捨弃身客房,捨此世为佛子行。 5. 交近彼而三毒增,且令闻思修退转,能使慈悲灭尽者,远恶友为佛子行。 6. 依止何者罪过灭,功德增如上弦月,胜
    凛冬叶云 12-20
  • 64
    ——————在深睡的梦境中不存在的东西就不是真的。(马哈希) 第一部分 【我是谁】 ···一切众生
    teyiu 12-1
  • 21
    生命的顶峰是对生命本身的理解。———[美]桑塔亚纳 我所努力的结果是,还没有找到任何问题的答案。———[法]齐奥兰 0.0.
  • 1057
      佛教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佛教传入中国两千多年,已与中国文化融然一体。   而我们却对佛教一无所知,   甚至有着种种的误解和偏见。   你想知道佛教怎样看待世界和人生吗?   你想知道世界上为什么有这么多人信仰佛教吗?   你想了解你自己的人生和未来吗?   你想获得人生真实的快乐和幸福吗?   你并不一定要信仰佛教,但却不能不了解佛教!   好,就让我们一起   ———走近佛教吧!   *缘起*   按
  • 18
    万善先资集卷一 【因果劝上】 总论   (这一篇是戒杀的纲领)   仁在五常首,慈居万德先。三教伟大啊,金口说玉言。人人爱寿命,物物贪生全。鸡见厨师来,惊飞在屋前。猪见屠户到,两眼泪如泉。心里很清楚,只因口难言。忽受刀杀苦,肠断命犹牵。白刃千翻割,红锅百沸煎。身受千刀剐,血肉成人宴。此事罪孽重,头上有苍天。古来杀生报,反复如轮转。从我年轻时,目睹深哀怜。搜罗今昔事,将满数万言。誓拔三途苦,历久志愈坚。
  • 4
    (一九八二年三月四日于台南市)   一、禅是什么   信心铭是禅宗的法典。我们要研究信心铭,首先应该知道禅宗的特色和禅究竟是什么?否则信心铭就很不容易了解。   禅究竟是什么?通俗地说,禅是法界的实相,是生命的共相、原态和不二法门的体现,也就是法的现量。   佛法有比量和现量。所谓比量,是理性的认知,是可以用逻辑的方法来理解的。现量则是绝虑忘缘,冷暖自知的法的亲证,而活生生地展示出绝对独立、绝对平等、
  • 0
    当年多少痴情,如风般已飘散无踪。 只是,我还是很爱你 对不起
  • 61
    第一卷 经教止观 第一部 ***止禅***(奢摩他) 第一章 《放松下来,开始看着心》(“有相有所缘”的止禅) ——心的本身就像海洋,而各种念头和生起的情绪就像是大大小小的波浪。 ·谈胜义菩提心,会根据堪布桑竹撰写的著作来进行讲解,因为他对此颇有心得,而且讲述极为精妙。 【从离“我”而去开始】 ·关于胜义菩提心法本中提到:“那超越凡俗的觉性,远离任何戏论。” ·世俗菩提心就是利他心。只有当它在心中真实地生起时,你才能自
    741020zzj 6-17
  • 21
      《序》   《二规教言论》所讲述的是如何在贤善人格之基础上更进一步修持佛法的道理,客观、公正地说,在能取、所取未消融于法界前,本论都可称得上是任何一位佛教徒在修行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指导闻思修的宝典。若以之对照时下大多数修行人的实际修持状况,我们就会发现,尽管一些人从学佛之后完全抛开了所谓的世间八法,但同样也有相当多的形象修行人,整日只知希求名闻利养,反而把佛法大义彻底扔在脑后。能按照本论所说
  • 2
    阿QQ精神兄,在吗?
  • 403
    杂阿含经卷第一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 【原文】 (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观色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如是观受、想、行、识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如是比丘,心解脱者,若欲自证,则能自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如观无
    subiaoaa 2-18
  • 92
    《前言》 ·从你翻开这本书的那一刻开始这就意味着你已经准备好将自己从那受局限的头脑世界里释放出来,进入无止境没有界限的世界里——“临在”。 ·“临在”是无价之宝,它能提升你生命的每个层面,包括你的各种关系。 ·这本书每一页都会揭示一部分的奥秘,就好像是一张回家的地图。我建议你仔细地通读全书,然后每隔一段时间就再随意翻阅一下,你将会发现,它的每一页都隐藏着觉醒之钥。 ·这本书能唤醒、解放我们内在沉睡的巨人,
  • 1434
    好长时间了,整日沉浸在周国平和史铁生的书里。从思想到灵魂都是个洗礼的过程。 每日从床头拿起,细读细品细细玩味...... 今天,风雪施虐,望着满天的雪花儿,思绪散漫,对的,是散漫。听着那首很喜欢的曲子,信手从书架上取下了一本张炜的《你在高原*西郊》,这本书放到那儿很长时间了,一直没翻。熟悉张炜是很早的事了,他的《精神的魅力》曾经很是让我爱不释手。前阶段偶在网上又读到了他的散文《融入野地》后,就到处搜罗他的作
    鶴舞雲天 12-26
  • 59
    《不灭的灵魂》 ———叔本华及其惊世哲学(王婧怡 唐亚微 编译) 【一个人唯有当他抛弃一切虚伪自负并且求之于非矫饰的赤裸裸的存在时,方可达到心灵的宁静。而这种心灵的宁静正是人类幸福的根基。】 ·“我的秉性与众不同,这些因素使我每时每刻都处于隔绝和寂寞之中。” ·“生命是一件不愉快的事情,我下定决心,用思考生命的方式度过一生。” ·叔本华根本没有心情陷入这种爱国主义运动中,他写道:“人应当从自己的生活之中升华
    光晕眩目 10-11
  • 24
    【梵我关系】 ·古印度的丛林生活...在与自然界勃勃生机的不断接触中,人的心智得以从他的欲望中解脱出来,...人的目标也不再是索取而是证悟,以及通过与周边环境共存共生而扩大见闻觉知。...没有什么可以在绝对孤立中存在,并且,接近真理的唯一方法,是让我们的生命深入到与万物的交互体验和感受中去。 ·水不仅仅使他的双唇洁净,还净化着他的心灵,因为水触及了他的灵魂。地不仅仅承载着人的身体,还愉悦着他的思想,因为这种接触不
  • 585
    ***生命的含义*** 世界上每一类生命都是一种理念的客体化,同类生命个体的的同一性表示那种理念的永恒性,而个体之间的差异性显现出理念的存在性。 每一生命个体活着、存在着,只是做为那种理念的承载体而显现着。要说生命还有什么别的意义,那可真是够浪漫的胡说八道了。 0.0.
  • 3352
    冷漠让紧密相处的我们孤独得要死,学会爱吧,它将改变这一切! 除了爱之外,帮助是世界上最美的动词. 运数总会变更,性格则不然;驾驭了性格,你就驾驭了快乐. 改变别人事倍功半,改变自己事半功倍;一味要求别人不如反思自己. 得,要先舍;而舍,终必得. 在所有的不幸中,最大的不幸是曾经幸福过. 知识仅折磨其拥有者. 在与人交谈中,最重要的是要听到欲言又止的话. 谈心就是那一颗纽扣,要人家在上面缝件衣服. 能接受别人的忠告,其实是在
  • 3472
    === 这就是你看到的我 === 你以为那是一封信 落在地板上 可你拣起来的 只是一片月光 你以为那是一朵花 开在月光下 可你惊动的 只是一只蝴蝶 淡蓝 虚空 轻 而且 冷 也许 这就是你看到的我…… 0.0.
  • 58
    2014年9-10月随手抄写的书摘,现录入以温习。 ———没有一件人间俗事值得我们为之牵肠挂肚。(柏拉图) 1 伊壁鸠鲁: ·不要因为年轻就耽搁了学习哲学,也不要因为年纪大而感到学习哲学太累了。因为一个人在灵魂的健康上既不会时机尚未成熟,也不会时机已过。说还没有到学些哲学的时候或是说时机已经错过的人,就等于在说在获得幸福上时机未到或已经错过一样。 ·不虔敬的人不是否认大众关于神的看法的人,而是信奉大众关于神的看法的人
  • 36
    (高价邮购的二手书籍,且第一次无故丢失在单位。) 《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摘录) 第一部分 奴隶占有制时期 第一 最早的伦理思想 【赫拉克利特】 ·火产生了一切,一切都复归于火。一切都服从命运。一切都为对立的过程所宰制。一切都充满着灵魂与精灵。 ·(神就是)永恒的流转着的火,命运就是那循着相反的途程创生万物的“罗各斯”。 ·人的性格,就是他的命运。 ·互相排斥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不同的音调造成最美的和谐;一切都是斗
  • 1404
         常常会无端地想念一些人。      想起一些人时,总感觉自己的生命是切成一段一段的,每一段都和一些人联系在一起。没有这些人,生命似乎也就苍白贫乏,没有着落。但也不单是朋友,一些不是朋友也不得不与他们发生联系的人,甚至一些憎恨的人,也常常要想起他们。所以,生命便可以分解成这样:一些被你所爱的人分去了;一些被你恨得人分去了;一些被你无所谓爱和恨的人分去了。你的生命被这三种人分去
  • 10
    ———《高丽国普照禅师修心诀》高丽国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朝鲜一带。普照禅师学禅宗有所悟证,那么,后来为了接引后人,就留下了《修心诀》,即修心的窍诀,这个就是禅宗下手功夫的地方。但它不是文字,如果以文字来看它,会有执着。... 【三界热恼犹如火宅。其忍淹留甘受长苦。欲免轮回莫若求佛。】 这一段大家知道,一个人亲身感受到在人世间的这种痛苦烦恼,好像火宅一样,不忍心留在世上,想出离、想解脱。那么,不如求佛,这就
  • 57
    【爱比克泰德[古希腊]】《爱比克泰德论说集》<王文华/译>(摘录) 《论说集》 【第一卷】 ·神只把所有能力中最优秀的能力赐给了我们,这个能够主导所有其他能力的能力,也就是说,能够正确运用表象的能力。(表象,斯多亚派哲学术语。意思不仅指人在思想中展现具体形象的能力,而且还指人们头脑中展现出来的形象,可以说是人的意识数据库。表象包括了心灵的所有生活。) ·它是一种能力,一种能够产生采取行动的驱动和不采取行动
  • 35
    ···奥修《信心铭》译文··· ·伟大的道· 【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毫厘有差,天地悬隔。欲得现前,莫存顺逆。违顺相争,是为心病。】   对那些没有偏好的人来讲,伟大的道并不困难。当爱和恨两者都消失,每一样东西都会变得很清楚、很赤裸。但是如果你对它做出非常小的区别,那么天和地就被分隔得无限远。如果你想要看到真理,那么就不要持有赞成或反封的意见。内在喜欢和不喜欢的冲突是头脑的病。 ·道是完美
  • 2
    《醒世歌》 红尘白浪两茫茫 忍辱柔和是妙方 到处随缘延岁月 终身安分度时光 休将自己心田昧 莫把他人过失扬 谨慎应酬无懊恼 耐烦作事好商量 从来硬弩弦先断 每见钢刀口易伤 惹祸只因闲口舌 招愆多为狠心肠 是非不必争人我 彼此何须论短长 世事由来多缺陷 幻躯焉得免无常 吃些亏处原无碍 退让三分也不妨 春日才看杨柳绿 秋风又见菊花黄 荣华终是三更梦 富贵还同九月霜 老病死生谁替得 酸甜苦辣自承当 人从巧计夸伶俐 天自从容定主张 谄曲贪嗔
  • 46
    <<<<<<徒然草>>>>>>(转贴原版序号,有点乱,不碍文字就好)    1:木槿花,开且落,美人之迟暮,让人暗伤怀。 2:明月上房檐,点燃一树栀子花。 3:要么花中做美梦,要么骑蜗牛去远行。 4:与其打马攻王城,莫如守兰草读禁书。 5:青木瓜,好甜,三日不知肉味。 6:夜幕落时,蚂蚁回家,满山响雷霆,灰尘落四野。 7:夏日忆桃花,春光何其短。 8:人世自倥偬,哪容得纠缠。你看那白云,随风上青天。 9:太阳出
  • 16
    【生与死】 ·良好的修行是要非常诚恳地问自己:「我是为什么而生的?」每天早上、中午、晚上都要好好的问问自己这个问题. ·我们的生和死是同一件事,不能有此而无彼。可笑的是,面对死亡,人们是如何的伤心悲痛,对于出生却是何等欢欣快乐,这是愚痴的。我认为,如果你真的要哭,最好是在一个人出生的时候哭,为根源而哭,因为,如果没有生,就不会有死,这点你能瞭解吗? ·住在人腹裡的那种情形你想人们会喜欢吗?那有多难受啊!
    阿QQ精神 12-10
  • 78
    《阿姜查的禅修世界》——戒 第一章 与「法」同住世间 大部分的人仍不知禅修的本质,他们认为行禅、坐禅与闻法即是修行。那也没有错,不过这些都只是修行的外在形式。 真正的修行,发生在心遇到感官对象时,感官接触的地方才是修行的所在。当他人说到我们不喜欢的事时,嗔恨便生起;若说的是喜欢的事,我们便感到快乐。这就是修行的所在,我们应如何利用它们来修行呢?这才是重点。若只是一味地追逐快乐、逃避痛苦,我们可能至死都
    阿QQ精神 11-19
  • 20
    《序》 阿弥陀佛在过去劫数中,发四十八愿度脱众生,其中有一愿说:“若有众生,闻我名号,求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阿弥陀佛誓愿度众生,如果众生不求佛接引,佛也无可奈何。倘若志心称名,誓求出离娑婆世界的众生,没有一人不蒙受佛的慈悲摄取啊。所以净土法门,是超脱轮回的捷径,倘若能真信切愿持佛名号,希求往生西方净土有诚心,必定能与佛感应道交,临终亲蒙佛的接引,就可以带业往生。龙舒居士著成这部
  • 56
    【预备部分】:性的复杂性 ·事实上,男性和女性就像两种不同比例的元素混合而成的物质,但无论哪个都从未丢失全部的元素。可以说,我们从来没有发现过一个男人或者一个女人,而只发现过男性形态和女性形态。 ·事实上,女性身体的各个部分全都能对男性机体产生性刺激作用,尽管不同区域的刺激程度各不相同。同样,男性身体的各个部分也能对女性机体产生性刺激作用。 ·如果它是一个完整的男性,他所要的互补对象就应当是一个完整的女
  • 27
    ———2017年9月旧书摊购得此书,定价22.40元,售价5元,3元成交。此前摘录过另译本(且贴吧置顶),现重读此译本,将“人生智慧”及“劝诫与格言”部分简摘如下: 一、人生智慧 ·一般而论,从古至今的哲人们总是在重复着同样的思想,而那些不计其数的愚者也做着另外一些同样的事情,这些事情正好与智者们说的相反。这种情况还得继续下去,正如伏尔泰说的,一旦到达我们的目的地,我们就将远离这个世界,这个世界正如我们发现的那样,
    阿QQ精神 10-15
  • 42
    A、《三十七道品》白话解释 B、《三十七道品》解说(圣开法师) C、《三十七道品讲义》(证严上人) —————————————————— A、《三十七道品》白话解释 三十七道品共分成七品如下: 四念处品: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四如意足品:欲如意足。念如意足。进如意足。慧如意足。 四正勤品:已生恶令断。未生恶不生。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长。 五根品: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 五力品:信力。
  • 9
    《净土十疑论序》   宋无为子杨杰述   贪爱不重,不降生于娑婆世界;心念不一,不往生于极乐国土。娑婆世界,乃是污秽的国土也;极乐世界,乃是清净的国土也。娑婆世界众生之寿命有其限量;彼极乐国土众生之寿命则无量矣。娑婆世界备受诸苦,彼极乐国土则安乐适意而无有众苦矣。娑婆世界的众生,随著业力而轮转六道、生死无穷;彼极乐国土只要一旦往生,则永远证得无生法忍。若是发愿想要广度众生,则能于十方世界任意自在行菩
  • 0
    《掉到井里的人》      我经过路边一口井时,正是傍晚时分。我俯身往里看了一眼,却惊奇地发现里面竟然有一个人!因为下面的光线实在太暗,我无法看清楚他的脸,但凭感觉他应该是一个年轻的小伙子。为了使自己不至于沉下去,那个人几乎整个身子地仰面躺在水面上,他的双手也为了保持身体的平衡而像鱼鳍一样张开。    “怎么会这样呢?在这么荒凉的地方居然还会有人,而且还呆在井里?”我这样想。  &nb
    11-15
  • 10
      见闻一   楚中有一书生,心地正直。正好冥府第七殿缺主事的人,上帝命他暂时代理。每隔几天,
  • 38
    第一章 佛法的特质   到底菩提树下,释迦牟尼佛修证的内容是什么?依经典与律典上的记载,和过去诸佛一样,释迦牟尼佛从人生的苦迫开始观察思惟:人的老病死,忧悲恼苦是怎么产生的?就这样一路追查下去,经逆向探索,顺向求证,确认了有情生命流转的展现,都不离「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的缘起法则,同时也了悟了什么是生死流转的推动力,进而体证了「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的止息,也就是从生命缘起的观察中,体证了苦
  • 170
    第1讲 《序论》 ·如果把佛教比喻为河流,那么,南传佛教犹如上游,清澈且淳朴;汉传佛教犹如中游,奔
  • 155
    【缘起的原则】   以下几点是缘起的原则:   一、在六根与六尘接触的每一剎那中,若没有解脱的念

  • 发贴红色标题
  • 显示红名
  • 签到六倍经验

赠送补签卡1张,获得[经验书购买权]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本吧信息 查看详情>>

会员: 会员

目录: 个人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