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吧
关注: 159,829 贴子: 2,976,409

道法自然

  • 目录:
  • 历史人物
  • 482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 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猴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天下为公之大智慧者。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为成猴人士也。 机关聪明得一时,上树终有下树时。 ---- 天之道,利而不害。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道常无争,又无不为。 侯王若能守之,万类将自得。 得而欲争虚荣名头,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 不
  • 9
    在我私下看来,因为道家讲域中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人居其一焉。 什么叫人亦大呢? 就好比风水学,无非是说,阴宅阳宅,地方选择得好,布局得当,那么人生活就会好。 如果风水学是成立的话,风水学就是有用之学,有用之处就是让人的生活更好。 但以人亦大的角度来看,一个地方好不好,不看房子的位置与布局,而是看人。 就好比我这个房子,我在住,风水就一般,但让给毛爷爷来住,那顿时就是蓬荜生辉,顿时就是全国最
    乾坤一掷 20:23
  • 2
    《道德经》是本写天地人间大理的书,老子对大道理兴趣大,思考得也多,加上他对好理论的人经常与之理论,对其他的人也好讲这样那样的理,日子一长理便系统化了。老子好象是在深山老林中写《道德经》的,他的思维很少受世俗局限。在古代理论的书很少,《道德经》是理论上集大成的书,是为白纸一张,好画最美的图画。
  • 47
    。。。。。。
  • 5
    道德經是在說些什麼呢? 什麼是道?「道」的意義有很多種。道理、道路等等 .......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道」就是道路,道路就是從開始到達終點的過程。 道的產生就是開始(一),開始之後就會面臨判斷(二),還有選擇(三)的問題。而問題之後還會有問題,從而衍生不斷的問題,直到問題真正解決才能停止。這就是道德經,「道」的道。如何到達終點,萬物都要遠離錯誤而擁抱正確,在各種可能因素
  • 14
    如果你有正义感,想要造福人民、全人类,那就进来看一看。也许它对你会有所帮助。 提示:文章会不定期发布,喜欢的请保存。 意见不合者,勿喷。
  • 46
    为什么要叫道德经呢?我们世人明白道,是远远不够的,还要知德。
    正一老... 17:36
  • 12
    在二千多年前以色列那地方象是有中国人过去的,古人身上没有指南针,东走西走的结果找不到回家的路,他们就在他个地方定居下来,爱基斯摩人长相就象中国人。中国古人到以色列也带去中国的文化,在以色列产生了道、龙、蛇的超超自然的神话,在《圣经》里有古龙有大蛇,它们有高的智力引诱人,这与中国的龙的传人,皇帝是真龙天子,蛇可成精乱世如出一辙,道也是如此,古代中国人将道看得至高无上,天地有道管着才不乱,一天十二时辰
    削攻 17:04
  • 143
    自帛书本五千言出土以来,大家都已经知道,传世的道德经乃是被颠倒原文上下篇序并打乱原文内容次序重排而成的篡改本。所以有人就简单恢复上下篇序,改称德道经。其实,这只是根本没弄清儒篡儒释的邪恶目的从而无伤大雅的隔靴搔痒。
    y786810 17:13
  • 18
    为什么要说知行合一? 因为人本来就是知行合一的。 那为什么有的人知道很多大道理却做不到呢? 因为他们所知的只是理论,而不是道理。理论是别人的认知,不是他自己的认知,他自己没有知道,当然就做不到啦!
    zr987 16:43
  • 47
    能否把无为理解成,不计回报的付出
    y786810 16:25
  • 42
    我认为,其实根本问题在于关键字的字义发生了变化,关键句型有些已经不被传承,所以现代人没办法读懂。比如,止这个字,现代的意思是停下来。但春秋战国那时候,可能不是这个意思,而是居住地,根据地这类意思。句型上说,比如玄之有玄,损之有损,现代人认为是语气上的一种强调,但很可能不是表达语气,而是强调行为的重要性。诸如此类的的文字运用的问题,阻碍了道德经的正确解读。道德经的语言形式很特别,以至于韩非子也有些把
    y786810 16:21
  • 8
    万物之初的样子至今没有人完全弄明白,外星人也会想的,人会对同其想的人好。
    乾坤一掷 13:14
  • 0
    候人 诗经·国风·曹风〔先秦〕 彼候人兮,何戈与祋。彼其之子,三百赤芾。 维鹈在梁,不濡其翼。彼其之子,不称其服。 维鹈在梁,不濡其咮。彼其之子,不遂其媾。 荟兮蔚兮,南山朝隮。婉兮娈兮,季女斯饥。 译文 被道选中的人,要像士兵一样去战斗。这样的人啊,像穿着挂满勋章的军服一样光荣。 鹈鹕守在鱼梁上捕鱼,居然未曾湿翅膀。这样的人啊,哪配身穿这套勋服。 鹈鹕守在鱼梁上捕鱼,嘴都不湿不应当。这样的人啊,不会一直得到
  • 28
    胸怀在蓝天,深情藏沃土
  • 0
    中英文版解析道德经,欢迎来询
  • 109
    第一,南怀瑾那一次吸毒,没有造成他人吸毒。 第二,南怀瑾把吸毒的事写在书里,所用的描写是负面描写,也就是描写吸毒很难受,这样的描写不可能扭曲他人对吸毒的看法。 根据以上两点,南怀瑾吸毒完全没有败坏社会道德。
  • 7
    问道学道悟道修道的好处有以下几点: 1.道是要看重的,中国一向看重道看重天理,人心里有道可自然而然的活了,人活得比较轻松。 2.问道悟道心里有道,这可起到安定心神的作用。 3.道是完美的,道有和谐一体的特性,问道悟道可得仙风道骨,人看上去是美的。
    y786810 6-29
  • 0
    读经典,明道理———古人口中”罔民”是什么意思? ———————————————— 孟子曰: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唯士为能。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 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 乐岁
  • 60
    “天得一以清”,请解答“一”为何物
  • 6
    《道德经》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 他将德分为上德和下德。 “仁义礼”,分为“上仁义礼”和“下
  • 10
    孟子说:“无恒产而有恒心者,唯士为能。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 ——————— “士无恒产”,士,就是各行各业凭借自己才能技能的打工者,拿工资的。给国家打工的公务员,就是拿“俸禄”。 农民有自己田产、家禽、牛羊,他在田地上面耕种,自己种出多少,就收获得多少。 ———————— 孔子弟子樊迟要向孔子学习耕种,孔子说这方面我不如农民。樊迟又要学种菜,孔子又说,这方面我也比不上有经
  • 53
    自然在文章篇幅中出现过很多次,什么是自然,自我选择,自我享受,自我承担? 老子观天地之道,见天地不干预万物生长,生而弗有,为而不持,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 但老子所见的自然真的自然么?人类社会真的应该自然么? 在人之前几亿年早有生物,生物演化,残酷竞争,的确天地不干预,天地不仁说变就变,万物死就死了。 圣人观天地之道,建立国家。自然真的好么? 国家不能说说变就变,万民说死就死。 自然是不干预。的确我们现
  • 6
    八识、七识、六识之间的联系和阻隔。
  • 0
    【论道】菩萨尚不能全解佛经,何况凡夫!
  • 1
    道最早的意思是道路,道是雅的书面的,路的俗的口头上的,到春秋战国时期道又用到精神上边了,剖解事物物运动发展的脉络,其中的规律就是道,于是天有天的道,地有地的道,人有人的道,官有官道,文有文道,兵有兵道,这时的道实际上已是科学的代名词。 儒释道三家其中道家重视问道学道悟道修道,道家的道人们乐此不疲的参悟着,他们觉得悟道可以天人相应,可以与古时的得道高人发生心灵感应,产生心理交流,可以得到他们灵魂的护
  • 0
    题.胡友平善恶需人御,及时救命危。胸间燃正气,勇夺强徒威。浴血苏州地,驱凶母子归。殒命扶道德,英勇且无畏。
    可言 6-28
  • 152
    前世我都不识,来世更不知。 反正我今生不知前世的事, 又何必浪费生命追求更不知的来世。 即便有来世,那个我不再是“我”; 就像今生的我,不知前世的我。 人只有一次,人死如灯灭,回归虚无。 死三十年过后,也许有子孙清明扫扫墓。 死一百年后,将被历史遗忘,再无痕迹。 只有今世是最真实的,因为人只有一张体验卡,再无其它,就这一次。
  • 9
    向大家推荐帛书道德经和帛书周易,还原作者原义,帛书道德经我推崇帛书乙本,结合其它版本参照阅读,我购买的是李克译注,使用了优惠券,两本下来88.24元,注意甄别正版。
    德祥2 6-28
  • 31
    是个优秀的小乘法,如果加上无神论就错的离谱了。信宗教,信家庭,信爱情,都可以自己信,如果强制要求别人信就错的离谱了。唯物论也是,君子爱财吗,也是可以的,如果强制别人都信钱就错的离谱了
  • 15
    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中土北行十万八千里,有一海,名曰幽明,其海上有一树,高八万四千丈,方圆三千六百五十丈,其树枝叶如盖,上通碧落浮黎,下达元焚恢陌。 以寂寂虚无之功,行和光同尘之德,见一黍珠生于叶上,放万丈毫光,一众人从西而来,入黍珠内,坐于西面。为首者释迦摩尼,有千二百五十人具。 有一众人自东而来,入黍珠中,为首者老子,有千二百官军。
  • 79
    无为是无所作为?不争是躺平摆烂?😇
    大二笨 6-28
  • 14
    善于看懂别人是一种才能,知道别人的缺点与优点更有利去开导。清楚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的人都是有原则的人,明白人
    大二笨 6-28
  • 36
    黄帝四经里有一句话,道生法 而法和礼同出而异名,所以道生礼 同样的道生佛教
  • 30
    钱塘江大潮褪去后,海滩上的天造潮汐树留下。道法自然,鬼斧神工,天造奇迹,规律藏中。😄
    哲丐 6-27
  • 30
    儒家的起源要从“司徒”说起。 司徒,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重要官职名。少昊氏以鸟名官,而祝鸠氏为司徒。尧时舜为司徒。舜摄帝位,命契为司徒,管教化人民。契玄孙之孙曰微,亦为夏司徒。周时司徒为地官,掌邦教。 汉初不置。哀帝元寿二年,罢丞相,置大司徒。光武帝建武二十七年,去"大",称司徒。 资料显示,司徒,是六卿之一。一般认为,六卿是指冢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空,它们分别有另外的称号是天官、地官、春官
  • 1
    籍谈也是“文化人”,拆字谐音会意改换姓名应该小事一桩。谈,言+炎。而言字,或源自舌+口,战国时写法变换为辛+口(上辛下口)。籍与计音近。而“计言”(计炎)又与“籍”关联,同时都与“文”有关。后世传说的“计研”“计然”“辛计研”“辛文”“文种”“文子”…大约是同一人—籍谈。比较公认的说法,文子祖上是晋公子。文子对于《老子》的传播、演绎有着独特的、重要的作用,他是在越、齐等地进行学术活动的。
  • 0
    大家与爱因斯坦犯同样的错误,如何成功反相呢?
  • 0
    蒹葭 诗经·国风·秦风〔先秦〕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注释 本诗比喻的是修行中的两种不同的方法,对修行者来说两者都要运用。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经云:若不随使使,则不随使死。 溯游
  • 3
    12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 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赏析 前两句是没有生命的死气、冷清之境,是心如死灰的心境。后两句是有生命的生机、生动、热闹、温暖之景,是从心如死灰中感受和回复了一线生机的心境。
  • 4
    鹊巢 诗经·国风·召南〔先秦〕 维鹊有巢,维鸠居之。之子于归,百两御之。 维鹊有巢,维鸠方之。之子于归,百两将之。 维鹊有巢,维鸠盈之。之子于归,百两成之。
  • 11
    无为法做不好,其小乘怎么努力都是一场空。儒家的脚踏实地,控制欲望,努力勤奋,最终都没有用
  • 8
    华夏隐学看道家 《汉书 艺文志》记载:“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褔、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君人南面之术也。合于尧之克攘,《易》之嗛嗛,一谦而四益,此其所长也。及放者为之,则欲绝去礼学,兼弃仁义,曰独任清虚,可以为治。”。 儒家是显学,道家是隐学。 “道家尚隐”,很多时候,隐士都是指道家之士。 道家隐学核心,就是大道至简,见素抱朴,返朴归真,少私寡欲,回归自然,
  • 56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 发贴红色标题
  • 显示红名
  • 签到六倍经验

赠送补签卡1张,获得[经验书购买权]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本吧信息 查看详情>>

小吧:小吧主共25

会员: 老子

目录: 历史人物